1.十年恩怨情仇,丰田VS特斯拉,谁才是自动驾驶的“扛把子”?

2.蔚来汽车是否可以成为特斯拉第二?

3.为何大家对特斯拉和蔚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4.开始分食中国燃油车市场了!到底是什么人最后买了特斯拉?

5.特斯拉汽车 传(中篇) | 特斯拉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第一台车买特斯拉_第一辆特斯拉买主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小米CEO&电动 汽车 CEO雷军

“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要来了!”小米宣布造车之后,网友们感慨道。

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第一辆电动 汽车 ”会是怎样一个名字呢?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呢?这辆车的售价会有怎样的惊喜呢?……2021年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没有给出答案,但却给出了无限想象。

关于造车,雷军赌上了一切

关于造车,雷军讲述了与马斯克的故事。雷军透露,2013年曾经两次拜访马斯克,并且成为了特斯拉的车主。“我们干得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而马斯克干的事是别人想都想不到的!”雷军曾如此感叹道。

雷军确认造车:手握千亿现金,不造车就愧对米粉

雷军透露,2021年一月份,董事会曾建议研究电动 汽车 的前景。对此,雷军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因为小米好不容易将手机业务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为世界第三,而这场仗还没有打完,造车可能会带来更大风险。

而在这样抗拒情绪下,小米从2021年1月15日小米开始认真调研造车。

在造车这件事上,小米在75天之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讨论。最终小米决定造车。

这将是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项目。

“接下来将会压上所有声誉和成就来为小米 汽车 而战。”雷军表示。

为何造车,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这年头,高 科技 公司不造个车似乎已经非常OUT了。小米宣布造车之前,百度、阿里、华为、苹果等 科技 公司已经相继传出了造车的传闻。百度则是已经板上钉钉,与吉利联手,成立了 汽车 公司——集度。

苹果造车传闻已久,甚至一度传出了其合作厂商。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预测苹果最快将在2025年发布Apple Car,定位在非常高端的车型。

华为虽然一再宣布“华为不造车,而是使 汽车 制造商能够制造出更好的 汽车 ”,但可以看出其在 汽车 产业链的布局已经非常深。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3月5日,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深圳)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名下,以“ 汽车 、自动驾驶、雷达、地图”为关键词,已经达到357条专利。

除此之外,同为手机厂商的OV也对 汽车 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为何此时大家纷纷对造车充满了兴趣呢?

除了技术层面, 汽车 工业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大变革,让造车门槛大大降低, 汽车 智能化、软件定义 汽车 成为了可能,更是让这些本身在软件和计算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的高 科技 企业,看到了希望。

不仅如此,智能电动 汽车 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来自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 汽车 市场智能 汽车 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达到75%,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未来四五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需求将出现全面爆发。

如此“蓝海”市场,更是让资本市场兴奋不已。从目前已经上市的新能源电动 汽车 企业来看,公司市值均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造车新势力蔚来市值甚至曾经一度超过有着上百年 历史 的宝马;小鹏、理想股价则实现了翻几番的增长。而百度在宣布造车之后一个月,股价上涨了67%。这将是谁都不愿意错过的风口。

而对于小米来说,这则是百年一遇的 历史 机遇。

从小米财报来看,从成立之初直到2020年小米年收入实现着不断的增长。雷军称小米10年时间能够实现这样的收入,绝对创造了商业史上又一个奇迹。而“造车”将是小米寻找营收不断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也是小米“生生不息”的又一动力源泉。

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曾说过,如果组织和企业能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前开始增长,弥补第二曲线投入初期的消耗,那么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

媒体报道,中信证券分析师也指出,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估值跟着受限,必然要寻找在智能领域全新的增长点。而从目前的市场情形来看,新能源智能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

此前,小米实现的是“手机+AIoT”的万物互联,而此后,小米将实现的是“手机+AIoT+ 汽车 ”的万物互联。小米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会画下更大盘子。

不仅如此,无论是从跟进还是声量上来看,迫于行业压力,小米造车也是个“不得不”的决定。毕竟华为在“造车”方面已经深入产业链核心,小米已经晚了一两年。

箭在弦上,整装待发

在此前某次访中,雷军曾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小米推进的速度是极快的,而在风险不可控的时候我们非常小心。”

对于确定的智能电动 汽车 赛道,小米需要解决两个难题:资金和技术。

据了解,小米已经手握了千亿元资金入局 汽车 赛道,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现金储备量已经达到1080亿。根据公告,小米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200亿是远远不够的。从蔚来、小鹏和理想的报表来看,其分别累计融资总额分别为835亿元、458亿元、362亿元。已经成立五六年的蔚来至今为止仍未亏损状态,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净亏损为53.04亿元,自成立至今累计亏损已超300亿元。

可见,造车还需要准备足够充足的。而这对小米来说,这不是太大的难题。雷军更是霸气地说了句:我们亏得起。

但难的是更强的技术积累。据悉,小米已经开始了相关技术积累。据智慧芽数据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 汽车 有关的专利已达834件,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96%,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

根据智慧芽专利价值分析称,新能源车斯拉专利价值超过2亿美元,蔚来 汽车 专利价值1864万美元,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目前的技术积累主要在车联网以及车载服务方面,而自动驾驶等方面还有欠缺。小米在智能电动 汽车 方面的专利与车企相比还有些距离,有待提升。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做到。”雷军在发布会上给了大家信心。

小米造车 谁最紧张?

毫无疑问,新能源 汽车 市场在未来一定不止千亿规模,但忽略时间因素的趋势论就是耍流氓。

换句话说,这是绝对趋势,燃油车也必将成为过去时,但目前购买新能源 汽车 的人群还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预计五年内,车厂还是在抢夺一个“小蛋糕”。

据不完全估计,截止目前蔚来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达到8.8万辆,理想 汽车 累计交付超4万辆,小鹏 汽车 全系累计交付超5万辆,而燃油车的全年交付是千万辆级别。中国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量占比才能够达到25%左右。万里长征才刚开始。

所以,如果小米发布 汽车 ,那一定会影响目前整个新能源 汽车 的盘子,尤为紧张的应该是定位相当的小鹏 汽车 、以及大众系列电动车,甚至是五菱宏光MINI EV。

而五菱宏光MINI EV的销量已经突破20万,相当于4个小鹏 汽车 的全品牌交付,价格屠夫才是真正的王者。小米有没有可能拿下这个“发烧”的市场,能不能成为智能 汽车 的“拼多多”,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成败。

小米造车的逻辑也在这里,这些恰恰是小米擅长的东西,毕竟他的使命是为年轻人造东西,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把控,一定会交出雷军常说的“价格厚道”的智能 汽车 ,小米未来会像卖智能音箱、空调电视那样低毛利卖智能 汽车 。

参考资料:

盘点LatePost《小米确定造车》

电子信息产业网《小米造车再陷“罗生门”》

彭博商业周刊《手机厂商为何纷纷选择造车?》

南方都市报《“造车”后半场智能化竞争加剧!华为腾讯百度相继入场》

地产三哥《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恒大 汽车 花了多少钱造车?》

相关阅读:

小米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员工人均年薪45万元

静静/文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腾讯营收和利润自然是不在话下,小米与自身相比,也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尤其是小米在境外市场的增长最为迅猛,同比增长了34.1%。而且境外收入占比也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纵观小米财报,各项业务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数据也是超出了市场预期。尤为注意的是小米还实现了超过千亿元的现金储备,可以直接买下一个360。可见,小米已经做好血战2021的准备。2021年手机市场注定是个血雨腥风之年。

关键信息:

1、2020年小米集团收入2459亿元,同比增长了19.4%;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

2、2020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ASP为1039.8元,同比增长6.1%。

3、2020年小米境外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34.1%,占总收入的49.8%。

4、2020年小米研发投入93亿元,同比增加了23.5%。

5、2020年小米有22074名全职员工,薪酬开支总额为人民币99.15亿元。

向高端爬坡ASP实现同比增长

2020年小米手机收入达1522亿元,同比增长了24.6%,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4亿台,同比增长了17.5%。同时,小米还披露了一个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定价在3000元以上或境外定价在300欧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1000万台。而小米全年ASP(平均售价)也实现了同比增长,6.8%为1039.8元。

根据小米以往财报,小米智能手机ASP在2020年第一季度首次突破了千元,达到1038.0元,二季度也实现了持续上升,第三、第四季度均超过了千元,从而实现了2020年的同比增长。

这一年也是小米摆脱价格束缚,冲向高端市场的元年。

2020年年初,小米发布了冲击高端市场的首款产品,小米10系列,小米方面透露,在京东618购物节期间,小米10获得3500元-4500元价位段销量冠军。而年底推出的高端旗舰机型小米11也在上市21天内销量突破了100万。

可见,小米的双品牌策略初见成效,但小米向高端爬坡的速度还有上升空间。

硬件占比过高 利润难有突破性增长

财报显示,2020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1522亿元,IoT以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621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1.9%和27.4%,两者已经占总营收的89.3%,将近90%。

而众所周知,小米早在2018年就提出“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的承诺,而2020年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率依然小于1%。

这意味着在利润方面,小米很难仰仗硬件能有突破性的增长,而只能寄希望于互联网业务。但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占比未有较大增长。

境外收入增加 全球优势凸显

2020年小米境外市场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了34.1%,占总收入的49.8%,将近50%,难怪雷军喊出:“小米已经成为已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小米的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在前五名。

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市占率在欧洲市场连续三个季度排名前三。而欧洲市场也是国内手机厂商竞争的战略高地,尤其是华为逐渐从市场“退出”之后,OPPO在2019年进入欧洲市场,vivo也在2020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来自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华为手机出货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跌43% 。而华为空余出来的市场份额被小米、OPPO所接盘。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出货量大增85%,全年数据更是增长9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小米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接下了华为过去的市场份额,这也让小米成为了欧洲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小米境外市场收入占比近50%,但小米境外手机销量却超过了70%。

来自第三方数据(IDC)显示,2020年小米在中国市场手机销量为3900万部;而小米2020年全球销量为1.46亿台。这意味着小米境外手机销量1.07亿,占比73%。

如此推算,只占总销量30%的国内市场却贡献了超过50%的收入,而国外超过70%的销量贡献了近50%的收入。这意味着,小米大部分高端智能手机都销往到了国内市场。

手握千亿现金流备战2021

来自财报显示,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现金流还只有755亿元,小米一个季度就增加了325亿元现金流。为血战2021年做好了准备。

2021年中国手机市场注定会是血雨腥风的一年。OV、小米、iQOO、一加等均向高端发起了冲锋。第一季度还未结束,OPPO发布了年度旗舰FindX3,据称OPPO投入了巨大营销资金来推广该产品;而一加也推出了冲向高端主流市场的一加9系列,有人透露一加在该款手机的营销投入甚至超过了一加此前一年的投入。

小米财报也显示,2020年小米销售以及推广开支增加了40.1%至145亿元。主要是由于宣传与广告开支,增加了63.2%,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地加强推广高端智能手机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好的产品基础上,得声势者得市场,每一分的声势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推动。

人均年收入约为45万元 腾讯81万元

同一天,小米和腾讯均发布了其2020年度财报。虽然处于不同赛道,但难免被拿来比较。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22074名全职雇员,其中15363名雇员持有以股份为基础的奖励(股权激励占比69.59%),而小米的薪酬开支总额(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人民币99.15亿元。

由此推算,小米人均年薪约为44.91万元,人均月薪3.74万元。

腾讯2020年有85858名员工,其中总酬金成本为人民币696.38亿。简单平均一下,员工人均年薪高达81万,月薪平均6.76万。

小米员工仅为腾讯员工年薪一半。

十年恩怨情仇,丰田VS特斯拉,谁才是自动驾驶的“扛把子”?

随着上海对外牌车辆的进一步限制,以及新能源政策即将到期,本就销售火爆的特斯拉像被注入了一针肾上腺素,展厅内往往人满为患。从?Model?S到国产Model?3,特斯拉的价格越来越亲民,对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造成了巨大威胁。

但是,当特斯拉在民用车市场混的越来越风生水起,用更低廉的价格冲击传统豪华品牌的份额时,许多人都忽略了其身上的另一个标签,那就是高性能。其实,从第一辆特斯拉——Roadster诞生开始,高性能就已经同环保和智能一起,成为了特斯拉的品牌基因。

2005年7月11日,特斯拉和路特斯签订了汽车生产合同,由路特斯生产除了发动机之外的整车架构,然后再由特斯拉加上电机组装成为特斯拉Roadster。这辆车是世界上第一辆纯电动跑车,在此之前,传统厂商只想通过控制成本来制造廉价的电动小车,却从未尝试过利用电机的输出特性,迈向高性能领域。

根据版本不同,Roadster最大输出功率为251-270马力,0-100km/h加速时间为3.7-3.9秒,最大续航里程约393公里。在当时,Roadster的性能还是相当优异的,甚至出现在了《极品飞车6》的游戏中,这足以说明业界对这款车性能的认可。但限于技术,Roadster只能使用13A慢充,充满电池需要整整16个小时,而它在英国的售价更是高达9.3万英镑,足足是Elise的3倍。

2012年6月22日,特斯拉首辆量产轿车Model?S在美国加州工厂正式下线交付,震惊世人的,依然是性能。Model?S也同样分为多个动力和续航版本,最强大的P100D搭载前后双电机,综合最大功率772马力,最大扭矩967牛·米。在狂暴模式下,Model?S的0-100km/h加速只要2.7秒,后来经过软件推送更新,加速时间又进一步提高到2.5秒。

这些性能表现主要是因为特斯拉使用了交流异步电机,而且效率更高的铜芯转子也是特斯拉自有专利的。这种电机不需要永磁体,材料主要为钢和铜,成本便于控制,适合大批量生产。

在电池方面,特斯拉使用了最大容量为100kw·h的三元锂电池,使Model?S的续航里程高达613KM,在使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的情况下,从1%充电至90%只需要65分钟。不惜成本地使用高容量电池和高性能电机,让特斯拉车型拥有了高续航和超快的加速。

自此,特斯拉才算是在汽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因为第一代Roadster只是让消费者用更高价格买到一辆高性能电动跑车,而Model?S却可以用超跑零头的价格,获得更胜一筹的性能。之后问世的Model?X和Model?3也延续了相同的配方,即使是入门的Model?3特斯拉也不忘推出一个Performance高性能版本,3.4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也轻松比肩超跑。

2018年,特斯拉发布了第二代Roadster,续航里程将达到1000km,百公里加速只需要1.9秒,极速将突破400km/h,千万级的布加迪威龙也不过这个水平。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性能是最好的金字招牌,谁都喜欢标榜自己的车型在赛道上圈速多么快,拿过几个冠军。由于电机瞬间爆发扭矩的特性,特斯拉在短途赛道上的优势相当明显,并且电机不易受到气候影响,在高海拔地区与炎热天气也不会降低输出功率。所以在赛车领域,特斯拉也同样扮演着搅局者的身份,让燃油车颜面扫地。

2016年是美国派克峰爬山赛创立100周年,特斯拉选择在这年开始参赛。车队给一辆普通版Model?S?P90D加装了防滚架,拆除了车内的空调、安全气囊等部件,还更换了GO?PUCK公司专门开发的动力电池单元。最终,GO?PUCK公司的CEO?Blake?Fuller驾驶这辆车仅用时11分48秒,就跑完了全长19.99km的山路赛道,打破了电动量产车组别的赛道纪录,把之前由Zero?Electric电动摩托车创造的记录提高了1分钟以上。

2018年,一辆Model?S?P100DL赛车在巴塞罗那展出,用于参加Electric?GT系列赛。P100DL赛车基于普通版P100D打造,拆掉了副驾、后排和各种车内设备,车身面板用碳纤维材质,最终减重500kg。电池和电机与市售版本基本一致,但加速时间提高到了2.1秒,在竞技状态下可以续航80km以上。

2019年9月,特斯拉更是用一台搭载全新Plaid动力单元的Model?S,刷新了纽北最快四门电动车的纪录。这辆车换装了车身包围和更宽的轮胎,轮胎由标配的米其林换成了固特异Eagle?F1?Supersport?RS半热熔轮胎。在测试时被观众纪录下来的非正式成绩就已经快至7分23秒,比该记录的前任保持者保时捷Taycan快了19秒!距离捷豹XE?SV?Project创下的最快四门量产车的纪录也只差5秒了。

2020年的时候,还是在派克峰,虽然这次的Model?3赛车在练习中不幸撞山退赛,但在前一天的排位赛中,Model?3赛车不仅拿到了冠军,还比第二名快了26秒,车手Randy?Pobst更是认为,这辆车是他开过的操控性最一流的车子。

而在国内的金港赛道上,Model?3高性能版的圈速超越了奔驰C63和宝马M3,排在同场竞技的日产GT-R和法拉利488之后。而在百米加速测试中,特斯拉是全场最快。面对来势汹汹的特斯拉,只有售价高出几倍的超级跑车才能在圈速上保住燃油车的颜面,在加速能力方面依然力有不逮。但不要忘了,在售价上,高性能版的Model?3也不过是C63和M3的一半而已。

当然,和所有的传统汽车厂商一样,特斯拉在赛道上的尝试和经验最终也会反哺到量产版车型上。在2021款的Model?S上你就能买到百公里加速2.1秒的Plaid版,117.49万的售价相比同性能的千万级跑车简直不能更低。而41.98万的Model?3性能版则更新了赛道模式套件和赛道模式V2,性能更强的同时,又将对同级别燃油车进行降维打击。

特斯拉几乎是靠一己之力改变了人们对汽车的认知,用一款款高性能的电动车向世人证明:电机作为汽车的驱动单元,相比内燃机拥有巨大的天然优势。也证明了电动化是必然的趋势,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滚动。也是在特斯拉之后,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依然没人能在产品性能上超越特斯拉。这样一家引领时代的公司,下一款产品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蔚来汽车是否可以成为特斯拉第二?

喜大普奔,特斯拉CEO马斯克最近宣称:所有特斯拉都具备完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最快年底前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

据悉,特斯拉将在10月20日推送最新全自动驾驶(FSD)的测试版更新,以及全新编写的AutoPilot驾驶。马斯克说,这套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公司到家能够完全零干预驾驶。

如此看来,四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6年10月19日,马斯克立下的flag——所有当时正在生产的特斯拉汽车都具有完全自动驾驶硬件,就快要实现了?

源于投资者对特斯拉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等尖端领域的期待,特斯拉在今年7月1日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丰田汽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那么,两者相比,谁在自动驾驶方面更有发展潜力呢?依靠强大的全球供应链,丰田能吊打特斯拉并后来居上吗?

说到这,不得不说马斯克和丰田章男其实是老相识,丰田和特斯拉之间还曾有一段长达6年的“婚姻”。

2010年,马斯克邀请了一位“特殊的”粉丝来到加州,并让他试驾了特斯拉Roadster。没错,这位“特殊的”粉丝便是丰田章男。

出于对新创公司的好奇,丰田章男狂飙了一圈Roadster,然后竖起大拇指点赞。这让马斯克也颇为高兴,彼此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数周之后便达成合作共识。

随后,丰田出资5000万美元购买了特斯拉3.15%的股份,并宣布携手开发RAV4电动版,特斯拉向丰田提供电池和动力系统等开发服务。丰田还以4200万美元的低价把丰田在加州的工厂卖给了特斯拉。

图为丰田和特斯拉联合开发的RAV4电动版

抛开马斯克和丰田章男的“感情”,丰田和特斯拉的合作无非是各取所需而已。

特斯拉需要丰田的工厂,学习其世界级的精益管理模式,丰田也看斯拉在电动车和电池方面的技术。此外,特斯拉还借助和丰田“亲密”的关系,让摇摆不定的投资人坚定了信心,毕竟当丰田是全球顶级的汽车公司。

在丰田的帮助下,特斯拉在2010年6月份完成了上市。此时,双方的合作呈现出皆大欢喜的局面。

2012?年,双方合作开发的丰田RAV4?电动版上市,售价为4.98万美元,但市场反响平平,累计销售不到2000辆。这也成为双方合作走向破裂的导火索。后来双方的矛盾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特斯拉开始向丰田停止供应锂电池。

2016年,丰田将所持有的特斯拉股票全部售出。虽然七年之痒还没到,但已提前宣告“婚姻”终结。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双方的“分手”早在情理之中。毕竟丰田是汽车界老大哥,特斯拉的野心也很大。当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决定牵手的那一刻,带来的不仅有新旧势力的欢喜,也有不可避免的代沟。

虽说丰田没有拿到想要的技术,但是股票价格飙升了不止10倍,赚得盆满钵满了。但赚钱不是丰田的目的,丰田是为了技术才和特斯拉合作的。显然,6年来丰田的目的没有实现,反而是特斯拉借助丰田的工厂,迅速发展起来了,此时对丰田的依赖度也下降了。

“离婚”后,丰田章男亲自上阵,撸起袖子干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

丰田的战略布局其实分两条腿走路,一是立足自己研发,二是投资初创公司。

在投资初创公司方面,丰田投资了诸如PKSHA、Preferred?Networks等公司,这些公司都先后上市。

在自己研发方面,早在2015年,丰田便投资10亿美元建立硅谷AI研究实验室。2016年1月,丰田研究院成立,主要研究与自动驾驶汽车有关的机器人、AI技术。2018年,丰田成立丰田高级开发研究院(TRI-AD)作为自动驾驶研究中心,意图加快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速度。

有意思的是,丰田高级开发研究院TRI-AD的首席执行官James?Kuffner,从2009年至2016年担任Google公司的工程技术总监,他是Google自驾驾驶团队的元老之一。要知道,该团队制造了全球第一辆Google自动驾驶汽车。

此外,丰田开发全新的车机平台,向车载IOS和安卓宣战,甚至宣布将开发飞行汽车,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用飞行汽车点燃奥运圣火。日前,丰田获得北京市2020年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资格,并投入4辆车运营测试。

2021年,丰田高级开发研究院(TRI-AD)将成立一家名为Woven?Planet?Holdings?Inc.的新控股公司。这家公司的目标是研制出更敏捷的软件优先(software-first)开发流程和软件定义规范(Software?Defined?Architecture)。

Woven?Planet?Holdings.Inc又包含了两家子公司,一个是Woven?CORE,它负责为丰田开发、实施和扩展自动驾驶技术;另一个是Woven?Alpha,它负责孵化创新项目,包括丰田未来城市项目(Woven?City)和丰田开放式自动制图平台(AMP)。

其中,AMP是一个API,能够让开发人员为自动驾驶汽车制作高精度地图,并使用自动驾驶车辆上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

可见,丰田在和特斯拉“离婚”后的数年里投入颇多,目的是让丰田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型为一家移动出行公司。至于丰田能否后来居上,超越特斯拉,目前还不得而知。至少,丰田和致力于电气化转型的大众一样,在项目立项的时候,最低目标必是对标和超越特斯拉,甚至是“吊打”特斯拉。

丰田表示,自动驾驶实现后,并不是单纯的让车辆维持在行驶路段的中心,而是考虑乘车人的感受,即使高速行驶,也让乘车人没有不安,转弯时也要非常平滑顺畅,没有细微抖动。

丰田原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大展拳脚”,主要是量产版的丰田e-Palette,向全世界展示丰田对未来出行的理念,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以及车对车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这款车也亮相了今年的北京车展,让国内消费者一览风。

图为丰田e-Palette亮相2020北京车展

毫无疑问,丰田章男想让它的全球对手们,包括特斯拉知道,丰田在汽车“新四化”方面的实力依旧强大。和大众汽车“大象转身”遭遇的改革阻力相比,丰田有社长亲自挂帅,显然更有力度。

客观地说,和丰田等传统汽车巨头相比,特斯拉以及造车新势力们的优势在于一开始就专注于新技术架构,没有任何沉没成本的负担,用户积累的真实数据也为算法演进、技术更新提供了宝贵的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款特斯拉车辆均搭载完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未来升级后的车辆将能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但并不意味着司机可以离开驾驶座,司机仍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监控车辆。

自2014年特斯拉首次发布Autopilot以来,该款系统涉及的事故就不少,有些事故甚至致死。

有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入侵互联网广告牌,只需要几毫秒的图像,就可以诱使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取紧急制动、停车或者转弯等动作。简单来说,一些图像可以迷惑自动驾驶和驾驶系统,比如一个指示牌,显示特定内容,引导汽车发生事故,并且不会留下任何明显痕迹。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所有环境中如何实现安全的自动驾驶?这是至关重要的。

写在最后:

自动驾驶作为一项新技术,是汽车行业当前的热点。在自动驾驶领域,丰田是迟到者,但已华丽转身。与此同时,虽然特斯拉宣称将很快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技术至少现阶段依然不是绝对成熟,发展空间依旧很大。因此,丰田、大众以及其他传统车企们和特斯拉的较量,或许如今才拉开序幕,谁能后来居上,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何大家对特斯拉和蔚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本文作者:王强

作者系界面中国报道总监,曾任纽约时报中文网财经评论员、商务周刊编辑部主任。

本文为作者应湛华研究院特邀为《湛华商业评论》原创;请勿商业化使用,如欲转载,请保留原创声明。

车云网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截止今年,成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已经发展了14个年头,虽然在传统汽车公司中仍算新生儿,但相比成立仅两年多的蔚来来说,完全算得上是前辈。该文认为,在之前的十余年里,特斯拉至少完成了两个层面的积累:

第一是品牌:已经通过 Roadster 、Model S、Model X三款车型圈定了潜在用户群,并形成了一定口碑,这点从Model 3预定量超40万台的数据可见一斑;第二是试错:特斯拉在发展过程中几度临近审判日,包括最初的资金匮乏、变速箱无法通过测试、联合创始人离职、 Roadster成本大幅超预期等一系列,但最终都挺了过来,这些过程中的经验弥足珍贵,企业从中可总结出包括产品、技术、品控、团队在内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确实,以资金为例,特斯拉在初期一直受困于制造费用紧张。当初,特斯拉想靠量少、质优、高价取胜,所以在选择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时候,特斯拉并没有选择面向量产的零部件商,而是选择了只满足少量特殊订单的生产商,这导致了特斯拉最初成本高昂,并进而影响到了资金问题和交货时间。这令特斯拉不得不推迟交货时间以及不断去融资。直到2008年2月,特斯拉才交出第一辆Roadster,外界开始纷纷猜测特斯拉公司是不是已经危机重重。但市场最终还是投了信任票。也是2008年2月,特斯拉成功融资4000万美元,这已经是特斯拉的第五次融资了。事后,埃隆·马斯克称,在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都渐渐走向倒闭的时候,一个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想要筹集资金,“简直比登天还难。”

埃隆·马斯克及其团队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有所斩获。相比之下,蔚来在团队、技术积累、产品创新等层面才刚刚开始,一切都还在等待市场和时间的验证。

另外,埃隆·马斯克还是一个坚韧不拔之人,这也是特斯拉能走到今天的关键原因之一。面对多次危机,他从未动摇过,他曾说,即便所有投资者都放弃了特斯拉,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它。即使在最糟糕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理想。2008年9月,特斯拉交给客户的Roadster汽车还只有27辆,当年10月份,媒体爆料说特斯拉银行账户上才只有900万美元,这对于一家高级汽车公司来说,这样的现金流被认为不可思议,并传言特斯拉已经不行了。此时,埃隆·马斯克说:“Roadster的交货和预付金由我来保证。”在个人承担公司债务被认为不正常的美国,埃隆敢如此保证,对于稳定市场起到了重要意义。

蔚来汽车的决策者们能否像埃隆·马斯克这样坚韧不拔,甚至以个人财产担保公司发展,也有待时间的验证。

友情提示:湛华研究院由北京湛华世纪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投资运营,主要从事“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公司对标管理和品牌提升战略”、“公司商业模式与经营决策成功之道”等大型研究项目,最终将研究成果发布在《湛华商业评论》自媒体系列公号,并以湛华“公司对标管理研究文集”丛书形式结集出版。

开始分食中国燃油车市场了!到底是什么人最后买了特斯拉?

之所以现在大家在对待特斯拉和蔚来这两个汽车品牌上呈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的消费者不相信国产汽车的质量,认为现在的国产汽车与外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存在着特别大的差距,驾驶感受也比不上外国的汽车,所以在面对特斯拉这个外国品牌汽车和蔚来这个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时候,大家的看法非常的不一致,进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特斯拉是一个新能源产品制造公司,它经营的范围特别的广,但是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关于新能源的,特别是我们知道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就是特斯拉公司制造的。它属于美国的企业,成立的时间特别的早,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它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一些比较尖端的新能源技术也只有它拥有。

也正是因为如此,特斯拉的生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一个绝对的领先地位。伴随着汽车产业的调整,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特斯拉公司看中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认为新能源汽车将会在未来普及,因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几年后,它成功上市了第一辆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并且由于设计时尚,驾驶感受好,价格也不是特别高,瞬间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而蔚来汽车属于一个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它成立的时间特别的短暂,几乎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而已。而且,由于它是一个国产的汽车品牌,市场占有量特别的少,很多的消费者几乎根本不认识这个汽车品牌。这就导致很多的消费者对于这个汽车品牌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认识,导致在对特斯拉和蔚来之间的了解上,悬殊很大。

特斯拉汽车 传(中篇) | 特斯拉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期史无前例的长且无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出门,把想说的不想说的话都说尽了。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像我们这种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这个期是在还亲情债。

我是一名特斯拉的深度观察者,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因为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发现大家对于特斯拉车主这个人群,有一种莫名的好奇心。

这些年,我跟很多特斯拉车主有过深度交流,因而,对于“什么人会买特斯拉”这个有趣的问题,有不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今天,我就以对话或者故事的形式,把特斯拉车主这个人群呈现给大家。

为保护隐私,本文所有人物均用化名;

作者匆匆为《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特约撰稿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1

<我也只能买电动啊>

刘凯,北京东北四环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设计师

(刘凯这样的工薪阶层,是特斯拉现在的主要车主群体之一。工资够吃够喝,但可能还背着20年以上才能还完的房贷,30万的车是他们能承受的临界点。)

刘凯:

「汽油指标我也摇了四五年了,你在摇么?你觉得你什么时候能中啊?我上下班没有个车是真不行。」

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620万辆。根据2018年央视网公布的数据,北京汽车平均出车率为67.6%,10辆车中每天有7辆出行,日均行驶里程为31.3公里。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北京独一无二的购车环境,北京的牌照几乎只能通过摇号获得,是不做牌照拍卖的。

在对外地人摇号几乎严苛的条件下(必须有连续不间断的5年社保个税才可以参与摇号),北京市汽油摇号池中有超过333万人参与摇号。

以2019年第六期(12月26日)摇号结果来看,中签率仅为0.0365%,很多人开玩笑说,等汽油指标中了,汽油车都要取缔了。

新能源车(在北京特指纯电动汽车)在北京可以享受不限行的优惠政策,而且从每年发放的指标基数来看,新能源指标的发放数量是大于汽油车的,这迫使一部分对汽油指标摇号绝望的人选择了新能源摇号池。

刘凯:

「17年下半年那会儿。我们俩结婚了,房子买在了老婆公司附近,但我上班就远一点了。那时候开始,我就想着必须得有个车,当时其实挺纠结的,特斯拉太贵了,背着个房贷,Model?S和Model?X这俩车根本就不敢看。

但是无论如何,我也不能等了,下好决心,我就把指标转到新能源摇号池了。现在想想,幸亏转了,这要是一犹豫,我又有几年开不上车了。」

北京的新能源指标政策用最简单的按序发放制度,每年54000张个人指标一张不多一张不少。

在刘凯把自己的指标转到新能源摇号池之后的几个月里,十几万人涌进了新能源指标排序的行列,在这之后的2018年和2019年,新能源指标也从之前的唾手可得变成了一标难求。

可以说,刘凯是最后一批只等待1年左右就能拿到新能源指标的人了,一个比他只晚了几个月进入摇号池的同事,拿到指标的时间会比他晚3年······

刘凯:

「Model?3比我一开始想的要贵,不都说20多万么?我没怎么开过别的车,但是我试驾的这几个车里,Model?3的确是最好开的。

这一年公司买特斯拉的人挺多,基本也都是Model?3,我这个行业导致大家对特斯拉还是有天然的好感。

我想选全自动驾驶,但是现在预算肯定是不够了,等后边我再开通吧。充电就只能在公司附近充了,小区车位不卖······」

像刘凯这样的工薪阶层,是特斯拉现在的主要车主群体之一。他们拿着原本够吃够喝的工资,但是可能背上了一个需要20年以上才能还完的房贷。在没有迎来下一次收入大升级之前,30万的车已经快到达他们能承受的临界点了。

他们当然可以选择更便宜的产品,但是从安全、性能、续航、科技综合来看,Model?3依然是以他们的预算能买到的最全面,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之一。

而那些对于某一个点比如续航,或者空间有着特殊的高需求的人,可能就买了其他产品,这也无可厚非。

充电方面,自从对接了国标充电接口以后,车主想找一个能充电的公共充电桩还是不难的。家里能装充电桩肯定是最方便的,但是面对这些有用车需求且只有一个新能源指标的群体,还说不能装家充就不建议买电动车,多少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就像开头刘凯说的,他只能买电动车。

02

<再换完这台车我家的三台车就都是电动车了>

宏叔,一家公司的企业主

(特斯拉早期使用者,普遍事业有成,经手过不只一台豪华品牌汽油车,愿意尝鲜,最后彻底爱上电动车。从特斯拉进入中国市,一直到2017年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特斯拉大多数客户都是这些人。)

宏叔:

「我是第一批Model?S车主,家里还有一辆蔚来,再算上这辆Model?3,我家里的三台车就都“升级换代”成电动车了。你看我那S老吧?不换!蔚来我也是头一批车主。我们家车就市里开,这三台车都够我用,不限行就成。」

在跨越鸿沟理论中,我们称这类客户为Early?adopters,即早期使用者。

从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一直到2017年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特斯拉的大多数客户都属于这个类型。他们是那些有时间,有能力,有意愿去尝鲜的人。

这些人普遍事业有成,经手过不只一台豪华品牌汽油车,对于他们来说,电动车是一种新的体验,更是一个新的标签。

在那段时间,人们听到特斯拉以后,脑子里最常跳脱出来的一种形容就是“有钱人的玩具”。然而这个玩具有多大魔力呢,它成功让这位车主用电动车一步步替代了家里的所有燃油车。

宏叔:

「这就是个车!(宏叔说这句话的时候带着一种不寻常的洒脱)我买的就是个工具,它越好开,越好伺候,我在它身上花的钱越少我就越高兴,就这么个事儿。Model?3也一样,我就买个入门的就够用!我家里和公司都能充电。」

不论你选择的是Model?S、ModelX还是Model?3,和同价位汽油车相比,养车成本都有绝对的优势,保养方面特斯拉也只是给出了一些建议,多久去做一次完全看车主用车的精细程度,和车辆的原厂质保是不挂钩的。

能源消耗方面,家中有充电桩的情况下,每1万公里的耗电成本在1000-1300块钱上下,和汽油车相比,这个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别以为有钱人不在乎这点钱,他花得起这个钱,但是花了这么多年的钱突然能不花了,还是一件开心事。

03

<这车不能试驾,试驾有毒>

小乐,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拥有燃油车指标

(拥有燃油车指标却选了特斯拉的车主越来越多了,他们的出现,标志着特斯拉终于开始分食中国的燃油车市场份额了,跟北美和欧洲一样。)

小乐

「我的汽油指标有一天想买汽油车还能换回来吧?(直到订车之前1分钟,小乐还在向他的销售顾问确认这件事)」

是的,自从Model?3上市之后,好几个特斯拉销售一线的人告诉我,他们有一个明显的感受,特斯拉终于开始分食国内的燃油车市场了。在中国,这个阶段来得比北美和欧洲要晚了一些,但是由于汽车消费能力不同,也可以理解。

与之相应的是,“我的汽油指标有一天想买汽油车还能换回来吧?”这个问题,就成了特斯拉销售顾问们每天必须回答的问题。

虽然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们通常会再加上一句话:“电动车开习惯了就回不去了。让你换,你也不换······”

很多城市都为新能源车开放了不限行的政策,也就是说一台车没有尾号限制每周可以开7天,这件事听起来稀松平常,但是习惯养成之后还是很难再去重新适应汽油车的尾号限行政策。

小乐:

「这钱我都能买XX(代指某些高端燃油车)了,但是这些车试驾了一遍,电动车开起来真的不一样,这是我人生第一辆车啊,这性能起点是不是有点高?

(说这句话的时候,小乐是在嘚瑟,这根本不是个疑问句)」

如果说一个品牌有三款车型,林林总总7个配置,性能垫底的车型百公里加速五秒六,在电动车出现之前,这种水平的汽油车品牌一定高贵的不得了。

可能在中国这片实用主义当道的土地上,一个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会买一台扭矩超过350N.m的汽油车,拿老百姓的话说,“干嘛用啊?得多费油啊?”

但是电动车的出现,等于是把车辆的性能门槛拉一把到了最低,低到触手可及的地步。

而驾驶乐趣这个东西,用嘴是说不清楚的,我能看到的就是一个第一次接触特斯拉的人,当他踩下加速踏板的时候,脸上那个抑制不住的笑容。

05

其实,特斯拉车主这个圈子还有很多种人,比如特斯拉粉丝,Elon的粉丝,自动驾驶爱好者,单纯的性能车粉丝等等,但由于不够典型,或者这类人我接触不多,就不在此展开赘述了。

观察特斯拉这么多年,现在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个品牌和这个品牌的产品落地了,特斯拉的客户群体从单一的特殊群体变成了今天的普通大众群体,他们其实已经很难被符号化或者单独区分开了。

如果你对电动车或者对特斯拉不了解,但是有兴趣的话,我建议你找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找一家离你最近的体验店去做一次试驾!

放心,免费。

《电动汽车用户联盟》是一个专注于讲述电动汽车用户的故事,为用户服务的平台。创办人蒋保信为原第一电动主编、曾在某大型世界500强车企担任内刊主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汽车用户联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接续上文之前,

咱先说说特斯拉这两天“减配门”的新闻,交付车辆实际配置与相关清单不符,并未且告知消费者,或以涉嫌欺诈。

就在这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来临之时,特斯拉给自己“搞事情”。有新购国产Model?3车主发现,行车电脑本应搭载最新的3.0版本芯片硬件,可自己的车装配的却是2.5版本的芯片硬件,而3.0版本芯片的图像处理速度是2.5版本的21倍。实际中这些芯片被用于支持特斯拉司机驾驶系统Autopilot,低版本的硬件会直接影响未来的功能升级和车辆驾驶感受。

减配情况曝光以后,特斯拉发布了如上图的声明,在里面有一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于2月10日开始复工复产。期间基于供应链状况,……”很多网友质疑,为什么要强调2月10日复工?这是要将责任甩锅近期的“疫情”?

随后,有进口版Model?3车主也发现了自己的车有该项减配问题。

对于此次,有律师表示,“如果特斯拉上述行为被认定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之‘欺诈行为’,则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的主张将会得到支持。”

接下来,咱接着上篇《特斯拉汽车?传(上篇)?|?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是如何长成的?》继续讲,特斯拉按照马斯克规划的路线图“Master?Plan”,即“三步走”战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一、打造一台昂贵、小众的跑车(Roadster);

二、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便宜、销量中等的车(Model?S/X);

三、用挣到的钱,打造一台更具经济性的畅销车型(Model?3);

四、在做到上述各项的同时,还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

在践行这个的过程中,特斯拉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做了哪些特别的事儿?

产能问题始终是困扰

特斯拉不断打造超级工厂

对于任何一个造车新势力来说,产能都是个棘手的问题,成规模的将数万个零件组装成一辆能在路面上飞驰的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特斯拉这个外国造车新势力,也不例外的面临这个问题。前文我们就提到,特斯拉的第一辆车Roadster,就由于前任CEO艾伯哈德过于注重技术研发和性能提升,忽视了生产安排和产品管控,大大拖延了交付时间,1000名预定用户中有30多名因为交付延期而取消订单。本来卖的不多,又不能如期交货,这让特斯拉陷入了尴尬。

而后来Model?S、Model?X和已经红的发紫的Model3,特斯拉的每一款车产能都从未跟上过,用订单制生产的特斯拉几乎很少有库存,这让它的新用户始终都得为交付延期做好心理准备。

至于交付延期的原因,无论是早期Model?S的内部返修率过高,还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调试不当等原因,无疑就是生产体系不成熟和生产线不够。面对日益火爆的需求,特斯拉也在不断进行产能爬坡,同时加开更多生产线已满足需求。

目前,特斯拉在全球共有5家工厂开工和1家在建。每一家工厂都具备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能力,在不断的磨合中,特斯拉也逐步的让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更加有效的工作。

Fremont工厂是特斯拉在2010改造的,也就是上篇中提到的NUMMI工厂,在收购之前它属于丰田汽车。2012?年6?月,特斯拉制造的第一台Model?S就在此下线。这座超级工厂拥有全美规模最大Schuler?SMG?液压机、专为特斯拉打造的焊接机械臂以及接近500台Kuka生产线机器人。尽管拥有自动化极高的生产线,在这座2016年扩建后总面积达93?万平方米工厂里,还是有超过1万名工人在此工作。工厂同时生产Model?S、Model?X?、Model?3的成品整车。

Fremont工厂(美国·加州)

到2020年,特斯拉要年产500,000?辆车的宏大,让特斯拉自身的电池需求量就已经达到全球的锂离子电池供应量,届时预计需要35GWh动力电池年产能。

而Gigafactory?1?工厂正是为了大规模的电池和动力系统制造而诞生。工厂制造动力电池、Model3电机、电驱动桥等汽车部件,未来可能还会建立汽车生产线等。

Gigafactory?1(美国·内达华州)

Gigafactory?1工厂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是特斯拉和松联手之作。整个工厂一分为二,一半是松下用于生产电池,另一半是特斯拉建立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生产线,两者完美的结合让电池组的生产成本直接下降了30%。Gigafactory?1已经开始批量生产锂离子电池,截至2018年底,特斯拉电池包产能以达到24GWh/年,目前世界上一些大型电池工厂每年仅生产大约4GWh锂离子电池。而该工厂目前只完工了30%,建成后可能成为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

“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是特斯拉愿景,上文中我们也有介绍马斯克为特斯拉发展制定的路线图“Master?Plan”,最后一项就是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而Gigafactory?2工厂正是为此服务的。

Gigafactory?2(美国·纽约州)

Gigafactory?2工厂同样也是特斯拉和松下携手运作,主要用于联合生产Solar?Roof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储电电池。

Gigafactory?3(中国·上海)

特拉斯中国超级工厂的落成是在2019年,而后的德国超级工厂也在前不久才开始动工,所以,并不属于特斯拉第一个十年中的安排,详细的介绍我们放到下一篇讲,在这里提出来是让大家对特斯拉整体生产规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Tilburg组装工厂(荷兰)

Tilburg组装工厂是特斯拉在欧洲的首家工厂。该工厂于2013年8月投产,并在2015年10月完成扩建并开工。特斯拉将Model?S和Model?X车型散件运到荷兰,在此完成总装并针对欧洲进行销售。该工厂将仅限于整车总装业务,而不会涉及零部件或系统制造。

随着特斯拉生产线的不断完善,它也在一步步实现产能爬升,正朝着一个全球化车企的方向走去。

特别之处一

用笔记本电脑电池做动力单元?

电池系统占据了一辆电动车成本的30%-40%,是重中之重。那特斯拉是如何打造这“能量之源”的?

外媒拆解的特斯拉Model?S?电池系统

特斯拉动力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单体、电池管理系统(BMS)、热量管理系统、冷却管理等,其中电池单体占动力电池系统成本70%以上。

咱先说占据动力电池系统最大的份额的电池单体。特斯拉前后应用过18650和2170两款圆柱封装电池,目前最新款2170圆柱电池用镍钴铝NCA配备硅碳负极,单体电池容量在3~4.8Ah之间,单体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性能较上一代18650电池能量密度250Wh/kg提高约20%。

18650圆柱封装电池单体(直径1.8cm,高6.5cm,0代表圆柱)

2013年,大部分电动汽车主机厂还停留在磷酸铁锂电池与NCM111时,特斯拉已经开始在Model?S上使用高能量密度的NCA三元锂电池;当市面大多厂家2017年开始由低镍材料过渡到NCM622/NCM811高镍正极材料时,特斯拉已经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硅碳负极应用,特斯拉电池技术和整车续航里程方面始终领先行业。

2170圆柱封装电池单体(即为21700电池,直径2.1cm,高70cm,0代表圆柱)

特斯拉目前使用的这些电池单体,都是由松下生产供应的,这些松下电池并不神秘,市场上很多笔记本电脑的锂电池组,封装的就是这种电池,生产工艺非常成熟。

传统笔记本电池拆解

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锂电池组大概也就封装6或8节18650圆柱电池;而以一台特斯拉Model?S?85为例,则需要7000余节同样的电池。

这些电池被分组打包,通过串联与并联的方式,最终被整体集合打包在一起。同时,由于锂电池的非线性放电特点,会导致如个别电芯的过度充放电将引起永久性的电池损伤,造成整个电池系统电压、温度不稳定,严重的将导致热失控。

按照“单体电池-brick-sheet-pack”顺序进行分层管理

特斯拉用的电池管理系统具精确度远高于同行业水平,根据外媒对Model?3的拆解,Model?3的BMS可以将23-25个独立电池组的电压差控制在2-3mV,远低于其他普通电动车的水平。同时,该套电池管理系统高集成度,特斯拉BMS模块集成了高压控制器、直流转换器和多个传感器,由此可以减少内部通信所需的高压线束,最终减轻总重量并降低成本。

特斯拉Model?S?电池拆解

不过,说到这你是不是有疑惑了,笔记本电脑的电池是不是用着用着就会发热,有的笔记本甚至会在长时间使用后,产生电池发烫现象,那么这7000余节电池岂不是个巨大的热源?怪不得会@#?自#%&?*燃@?...?…但冬天时,气温过低也会大幅影响电池工作效率!这个,咱们就要说说他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电池热管理方面,特斯拉取50%水和50%乙二醇为冷却液的液冷方案,由四通阀实现的电机和电池冷却循环串并联结构。由系统芯片算法控制,当电池温度超过设定目标值时,电池循环与电机循环相互独立,用并联,为电池降温;电池温度低于设定目标值时,电池循环与电机循环取串联,利用电机余热为电池和座舱加热,而多余热量将由进气口的热量交换器排放出去。

此方案充分利用车内所有部件热量,使热量有效循环游走,极大提高电池单体散热性和电池单体间温度一致性。因此,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所对应的极端气候,特斯拉车辆温差控制保持在2℃内,体现强大的温度管控能力。

后来,特斯拉升级了电池,可燃点从18650电池的约175℃降低为2170电池的约65-82℃,对电池冷却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对比旧版Model?S?85、新版Model?S?P100与Model?3可以发现,电池冷却系统阶段性升级,从早期的单条冷却带到如今的每层独立冷却带,为新版2170电池提供更好的温度管控,极大提高电池冷却运行效率。

特别之处二

用小众电机

与目前乘用电动汽车市场中主流车型用的永磁同步电机不同,特斯拉选择了使用制造成本较高的感应电机。如果简单的对比,可以理解成永磁电机效率更高,感应电机性能更强。

特斯拉电机工程师

除了有更强大的电池支持,让特斯拉可以牺牲一部分电机效率选择性能外,特斯拉选择感应电机和它最初的技术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前文创始人的故事中,我们提到了最早给艾伯哈德和塔本宁技术帮助以及合作的AC?Propulsion公司,而这家公司在感应电机方面拥有着领先的技术实力;再加上感应电机退磁风险小,技艺成熟;并且,永磁同步电机要用到比较多的稀土原料,而全球稀土资本基本集中在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这会带来购障碍因素综合考虑,特斯拉选择了搭载感应电机。

Tesla?Model3双电机四驱版本

当然,特斯拉在后期也对感应电机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提升,包括设计对应冲片、提高扭矩、冷却系统等手段,其中,最为创新的是感应电机铜芯转子专利技术。

特斯拉使用镀银铜插片填满铜条转子槽间隙,再加固两端,封上禁锢环片的方法,降低铸造难度的同时提升电机运行效率,完成特斯拉特殊动力改造。

在永磁电机上,特斯拉也有过尝试,在之前Model3后驱长续航版车型就用了永磁开关磁阻电机的单电机配置。特斯拉的永磁电机用世界上仅少数大厂才拥有的油冷方式,并经过技术提高,转数可达18000转,远超国内市面上12000转的平均水准,即便是有技术相对比较高的厂家,也只能达到15000转。不过在后来,特斯拉基于全球车型布局和销售战略,裁撤了全部两驱车型。

特别之处三

把汽车按照电脑?

在小编看来,特斯拉在推动先进的纯电造车技术以外,最重要的是它开创了汽车行业的OTA升级服务,可以说是汽车售后服务的一次颠覆。

曾有美国知名汽车媒体指出特斯拉Model?3存在刹车距离过长的问题,引起轩然大波。如果是传统车企,要解决类似状况就需要大规模召回车辆,或是通过4S店对零部件进行更换,两种方案都需要浪费车主漫长的等待时间,车企也要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特斯拉的工程师通过OTA(Over-the-Air)的方式对系统进行了升级,在几天之内便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就是特斯拉与传统车企最根本的不同——特斯拉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进行系统升级(OTA),传统车企的OTA只局限于车载导航功能,完全无法像特斯拉一样对车内温度、刹车、充电等涉及车辆零部件的功能进行远程控制或升级。

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者底层的电子电气架构完全不同。传统车企的各部分ECU的开发都是由供应商完成,所以每部分都有着各自的底层代码和权限限制,集合成整车后,庞大冗杂的代码根本无法统一管理,并且供应商也不一定就提供给车企代码权限,就更不用说升级了。这就致使了汽车软件方面的更新几乎与汽车生命周期同步,极大的影响了用户使用感受。

与传统造车不同,特斯拉取了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即通过自主研发底层操作系统,并使用中央处理器对不同的域处理器和ECU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架构与智能手机和PC非常相似。

以特斯拉Model3的电子电气架构为例,分为三部分,CCM(中央计算模块)、BCM?LH(左车身控制模块)和BCM?RH(右车身控制模块),其中CCM由IVI(信息系统)、ADAS/Autopilot(驾驶系统)和车内外通信三部分组成,CCM上运行着X86?Linux系统。BCM?LH和BCM?RH则负责车身与便利系统、底盘与安全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的功能。

如此3C化的模块式开发,为OTA的应用提供了便利,让车辆未来的软件更新和系统迭代变得更为容易,可以持续地提供车辆交付后的运营和服务。传统汽车产品交付就意味着损耗和折旧的开始,但软件OTA赋予汽车更多生命力,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当然,车辆内部电子线束结构的大幅优化,也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产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自2012年Model?S上市以来,特斯拉软件系统至今一共进行过9次大更新,平均几个月一次小更新,已经累计新增和改进功能超过50项,包括自动驾驶、电池预热、自动泊车等功能。如果说三电系统领域特斯拉还只是与传统车企在同一维度上竞争,那么整车OTA属于特斯拉对传统车企甚至传统汽车一级供应商的一次降维打击。

在2018年,大众CEO迪斯明确提出要打造vw.OS操作系统,传统车企也开始认识到了技术的变革趋势,但相比于出身硅谷的特斯拉来说,显然软件开发不是大众的强项,未来表现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第一性原理的忠实信徒,马斯克善于回归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类比和改良的方式。特斯拉的确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但它后续将如何发展?下一篇,咱们将会讲到特斯拉的第二个十年,下篇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