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市场调查报告_发动机市场分析
1.汽车传感器的市场状况
2.关于汽车项目报告怎么写
3.国产汽车是否会像国产手机一样,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
4.东风悦达起亚k3发动机介绍
5.多种技术路线协同并进 行业专家共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很多人都说,德系车烧机油非常严重,美国消费者报告也做过调查,在近50万辆的汽车调查中,烧机油现象严重的车型主要集中在宝马、奥迪,保时捷等德系豪华品牌之中。而且德系车烧机油,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在全球都是普遍现象,不少德系车主,都会在后备箱放一瓶机油,以备不时之需。首先我们要知道车子为什么会烧机油?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送入气缸进行燃烧,从而产生动力。而机油,在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中起到了润滑、清洁、防锈、冷却降温的作用。在发动机的运转过程中,机油蒸汽会和油气混合物混在一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就在通风装置的末端加了一个油气分离器,用来把机油和油气混合碗分离。理论上在分离之后,机油会回流到缸盖的油路。最终,回归到油底壳,而油气混合物会被送入燃烧室进行燃烧,为汽车提供动力。
但实际上油气分离器,肯定无法彻底的进行分离,这就使得一部分的机油蒸汽,也会跟着混合气体一起燃烧掉,这就是传说中的烧机油,具体的表现就是排气管冒出来燃烟。说完了为什么会烧机油,咱们再说一说,为什么德系车烧机油现象这么严重?
首先,就是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德系车的汽缸壁通常用网状纹的结构,这种设计,是为了让机油停留在气缸壁的纹路里,让活塞环运动的时候形成油膜,起到更好的润滑保护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导致,更多的机油被燃烧,尤其是在发动机转速低的时候,烧机油的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德系车的活塞和汽缸之间的缝隙,被设计的很大,刚才也说了,缝隙越大,机油的损耗肯定也就越大。总的来说,导致烧机油的最大原因就是气缸的设计。其实德系车企,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车子烧机油,因为这和每个国家的用车环境和造车的理念都是有关系的。
从德国高速不限速就可以看出来,德系车对发动机的极限工作状态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德系车,必须保证发动机能够在高强度的环境下稳定的输出。网状纹的气缸壁和大缝隙的设计,能够避免发动机因为高温热胀冷缩而影响发动计正常工作的效率。
这个和双方的用车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日系车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为了极少出现的发动机极限状态而损耗更多的机油,也不符合日系车造车的理念。其实,每辆车都有烧机油的现象,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关键还是要看我们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和接受程度。
汽车传感器的市场状况
宝马烧机油的原因以及预防办法
机油本身是有一定的消耗的,消耗过量就是出现了烧机油的问题。影响烧机油的因素很多比如:燃油品质、行驶路况、驾驶习惯、保养习惯等等,以下原因会加剧机油消耗导致烧机油,使得车辆出现:
1、燃烧室出现积碳,使活塞环的气环卡滞,出现密封不良的情况。
2、润滑系统中产生油泥,油泥使油环的回油孔堵塞,刮油性能减弱。
3、活塞与缸壁之间产生磨损。
4、气门密封出现腐蚀老化密封性能失效。
另外现在车上都有曲轴箱通风系统(废气阀),如果出现问题,也会加剧机油的消耗。
烧机油是指机油进入了发动机的燃烧室,与混合气一起参与了燃烧。车辆出现“烧机油”现象,会使车辆氧传感器过快损坏,导致燃烧室的积碳增加、怠速不稳、加速无力、油耗上升、尾气排放超标等不良后果。
烧机油预防措施:
1、使用高品质机油:
机油在长时间高温状态下极易腐蚀老化,导致油膜变稀,更容易窜到燃烧室参与燃烧,所以使用高品质的机油可以大大延缓这一现象
2、注意燃油油路的清洁:
燃油在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积碳,而积碳又是引发一些汽车故障的根源,如气门油封的老化、活塞缸壁间隙变大等等,都与积碳的形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考虑到国内油品的关系,就需要借助高品质的机油与(PNF类)燃油添加剂来实现了,这也是实现免拆修解决烧机油的关键所在。
关于汽车项目报告怎么写
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不断扩大,它们在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包括轮速传感器、陀螺仪以及刹车处理器)、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和盲点探测系统(包括雷达、红外线或者光学传感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使用。
2005年,美国ABI研究公司公布了一份专门针对传感器市场的研究报告。这份名为《汽车传感器:加速计、陀螺仪、霍耳效应、光学、压力、雷达以及超音速传感器》的报告,对2012年前主要传感器的地区性使用前景作了预测。报告讨论了使用传感技术的许多先进安全系统,并提供了主要40家生产厂家的详细资料,以及100多家生产厂家名录。泰华调查公司的一位资深分析师认为,是主动式安全系统推动了传感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汽车业,安全系统成为传感器的最大市场。
根据“全息公司”的调查报告,全球轻型汽车传感器OEM市场年均增长率7.4%,到2010年将达到140亿美元的规模,其增长幅度远远超出汽车本身的年均增长率。在发达国家,随着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完善,电子传感新技术快速发展,但已经成熟的传感器产品的增长将趋缓甚至可能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基本的汽车传感器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安全、防盗、排放控制系统,增长量十分可观。用于发展中国家汽车幕?敬?衅鞑?分饕?ü齇EM生产,以减少成本。汽车传感器供应商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要扩大产能产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减低成本,这种发展趋势未来将不可能改变。
汽车发动和驱动系统仍是传感器的最大和最成熟的市场,然而与其它应用相比,增速将放缓;随着全球燃油价格的提高,“改进燃烧效率”将是汽车传感器的新的应用“亮点”领域;在汽车安全和防盗系统中的应用将是最快的增长的市场;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市场的发展则十分稳定,前景良好。按区域划分的几大应用市场是,在美国,主要用于胎压检测;在欧洲,用于汽车行人警告系统;在新兴产业国家,主要用于安全气囊和自动安全带系统。以每辆车来衡量,氧传感器用量最多,技术上不断进步。
国产汽车是否会像国产手机一样,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
某重汽集团国内重卡市场对标调查项目
客户项目需求 受经济危机影响国内汽车市场成长放缓,国III标准推出使得单车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客户竞争成为重卡保持市场份额关键。该重汽集团针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典型车型进行对标调查,主要关注以下问题的市场表现: 1、目标重卡车型的配置及使用特征 2、客户购买动机及对各个产品的认知情况 3、影响客户购买某型号重卡的各种因素 4、国内市场的品牌竞争情况 5、调查样本要求2000个,覆盖所有省会城市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调查研究,客户要求弄清楚自身产品与其他产品的竞争优劣势,把握客户对于自身重卡产品的认知及其在各品牌中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标了解其他产品的配置与技术特点以便为自身产品的升级改造提供依据。 华经纵横研究方案 针对客户的基本要求,华经纵横提出了如下总体研究框架: 第一章 市场状况 第二章 产品的用途及使用特征 第三章 购买关注要素及对现车评价 第四章 用户对现有重卡车型的认知与功能需求 第五章 购买渠道及信息获取渠道 第六章 对中国、国外等品牌的认知与评价 第七章 重卡用户的价值观分析 第八章 主要国内重卡企业对标车型调查 第九章 车型配置技术参数及市场表现 第十章 客户车型竞争力分析及解决建议
研究报告分为word版和演示文稿两种形式,报告总页数230页,演示文稿120页,调查对象主要包括3000个重卡用户问卷,企业调查涉及陕汽、重庆红岩、中国重汽、北汽福田、一汽集团、北方奔驰、东风汽车等国内主要重卡企业与合资企业。通过15个工作日的调查研究基本弄清了客户关注的车型市场表现以及企业生产该产品的基本状况。研究报告以客观数据和大量访谈实录为依据,对标车型详细配置及其市场反馈信息全面,客户关注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 客户总体评价 项目完成进度快,整体报告涵盖区域符合要求,尤其是重点关注的陕汽、北汽福田等企业产品调查详细,对于企业改进产品配置及其市场投放策略有极大帮助。此外通过车型对标及其市场调查,客户发现自身产品价格定位偏高,发动机系统与底盘搭配存在改进空间,近期的车型外观改造必要性不大没有获得明显的客户认同。
综合而言,项目达到了客户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实现了对于主要竞争对手内部产品设计研发体系的深入了解,对于对手未来3年的新车型投放及其定位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项目参考文献 《2008年中国重卡企业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2008年中国重卡企业产品技术研发体系研究报告》 《2009—2012年中国汽车企业新车投放预测报告》 《2009年国内商用车市场经销渠道调查》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北京市场中重卡用户满意度调查报告》 《中国重卡动力系统技术分析报告》
参考资料:
东风悦达起亚k3发动机介绍
国产汽车是否会像国产手机一样,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
如果将时间倒退到十年前,国内手机市场或是国际品牌的天底下,三星、苹果公司、sony基本上占领了中国手机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可是近些年,状况发生了反转,资料显示,2019年,四大国内品牌占据了中国84%的市场份额,即便放眼世界,国产手机的销量也占据了全世界市场份额的21%,国产手机的崛起早已不可阻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在想象,国产车什么时候能重蹈覆辙国产手机崛起的神话传说?
调查报告说明,现阶段的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链与暴发前夕触屏手机产业链惊人的相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基地,都是全球最大智能机生产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车辆单一市场,也是最大触屏手机单一市场;我国有着手机上/车辆最古老的供应链管理和全产业链群集;中国的手机生产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完成了技术性、人才和资金的资本原始积累。
一系列的证据表明,国产车好像已经即将迎来爆发的前夕,但是考虑到现阶段国产车的发展情况,这种观点显著过于乐观,国产车要想超越合资suv,好像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就在于,尽管同为制造产业,汽车工业和手机产业存有下列不同之处:产品属性不一样伴随着手机上行业的发展,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下挫,各种各样新硬件新功能的五花八门,智能机已经逐渐变成了快速消费品,一年发布一次手机上变成了很多人的常态化。而车辆不一样,它实质上还是属于耐用消费品,归属于大宗消费品,产品属性的差异,也决定了消费者在开展消费行为的时候就会更为谨慎,耐用度、品质可靠性、维护保养维修的成本费,也成为顾客购买产品时的主要考虑。
技术标准不一样手机圈著名相声演员老罗,曾经讲过一句名言,疏忽便是我们是供应链整合商罢了。 这话也参破了现阶段手机制造商的实质,除开华为公司自主研发Cpu之外,包含小米手机、OPPO、魅族手机等在内的手机制造商,集团旗下商品从Cpu到显示屏到相机模组,都是来自于经销商,因此很多手机制造商做的都是供应链管理零部件融合工作,的整体生产制造复杂性不太高,由于最复杂的活,都给经销商进行了。而汽车制造业不一样,对其技术积累和校准工艺的要求更高,归属于相对高度技术性密集型产业,车辆最核心的三大件——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底盘,都比较严重取决于技术积累,而国产车企在这一方面欠缺竞争优势,也是中国激励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越的重要原因。
多种技术路线协同并进 行业专家共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东风悦达起亚k3发动机性能还是很不错的:
1、其中,全新一代K3环比增幅达61.1%,全新一代K3在5月焕新上市后,产品力再次升级,获得90后年轻消费者的热捧。动力上,全新一代K3为用户提供了提供1.5L和1.4T两种动力选择。其中,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基于全新SmartStream动力架构平台打造,匹配IVT智能无级变速箱,百公里工况油耗仅为5.1L。而1.4T-GDI涡轮增压发动机则是“沃德十佳”发动机,动力充沛,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除外,全新一代K3搭载的搜索引擎智能互联系统2.0以及起亚汽车领先的DRIVEWiSE智能安全驾驶系统更是同级产品中的加分项;
2、新一代智跑也实现了36%的环比增长,成为紧凑型SUV主流阵营中的一员。作为一款主打城市年轻派的SUV,新一代智跑提供2.0L6AT和1.4T7DCT两种黄金动力组合,兼顾充沛畅快的驾乘体验和经济燃油性。在配置上,新一代智跑非常具有诚意,不仅拥有一键启动&智能钥匙、定速巡航、车身稳定、上坡、胎压监测、倒车影像、自动恒温空调等一系列智能配置,还提供了DRIVEWiSE智能驾驶系统和搜索引擎智能互联系统2.0,充分满足消费者对于智能化车生活的需求;
3、销量提升的背后,是东风悦达起亚对产品品质的一贯坚持,这一点,全球汽车行业权威调研机构也给出了同样答案。今年,东风悦达起亚获得J.D.Power中国新车质量调查报告(IQS)主流细分市场第一,这也是其连续第5年位列行业前五。除此之外,在中国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报告(CSI)和品牌魅力指数(APEAL)榜单中也都获得了主流汽车市场行业冠军,这充分说明了东风悦达起亚在品质、服务、设计及性能等方面都获得了消费者和权威机构的认可。
百万购车补贴
(北京)4月12日,由寰球汽车集团主办的“交融·共生——中国汽车发展趋势论坛”在北京召开。活动现场,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中汽政研新能源汽车政策研究部总监周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能源、技术、产品革新的重要阶段,在新能源不断持续推向纵深的节点上,传统燃油以及纯电动以外的技术路线何去何从,以及未来技术路线究竟如何相融共生成为了行业内外高度关注的课题。
尤其2023年由湖北武汉引发的降价潮,客观推高了普通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的价值预期,甚至出现了“持币待购”的现象。如何在市场错综复杂的变幻中,找寻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成为了外界关注的课题。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
对此,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提出,政策的出台一定要听从消费者,它不是剥夺消费者多元需求的一个政策。禁燃是趋势,它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是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这里面需要更具科学的管理和全面的统筹安排,包括产业布局、统筹安排、时间节点等多个方面。
“油电”短期必将共存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汽车在产品端持续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及低碳燃油车型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中,世界汽车产业开始向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推广和技术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壮大正在改变汽车的发展格局,使产业从传统燃油车逐步走向燃油动力、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三分天下的新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中,传统燃油车能够彻底被新能源汽车所取代。
从汽车发展的层面来看,燃油车至今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经过了市场的重重考验,无论产品技术还是体量规模都相对成熟。而且油车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油车、酒精汽油、合成燃料、HEV、氢动力等,可以凭借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细分市场领域形成有效竞争力。
当然在油价不断上涨的当下,传统燃油车还必须做出改变,在技术升级的基础上提升性价比。从能源角度来看,现在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72%,为了减少汽车对于石油的消费,现在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领域,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同样也是一种电动化的发展。但如果全部进行电动化,那对于锂、钴等稀有金属又是另一项挑战。对此,一份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当合成燃料、清洁燃料等各种方式共同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且规模达到5到6亿辆时,这对于各项的运行是最安全的。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过去两年快速发展,2020年销量仅为127万辆,2021年就达到327万辆,2022年实现625万辆。两年的时间涨了500万辆。在渗透率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去年为27.6%,但2020年刚刚超过5%,两年之间涨了20个百分点,新能与汽车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虽然今年新能能源汽车补贴撤销,但随着领先企业具备维持价格稳定的能力,电动汽车使用场景的丰富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认识的逐步加深,电动车还会有比较快的发展。
与此同时,市场也必须认识到,基于纯电动汽车的产品特性,低温、高寒等地区的消费者无法长时间使用,且纯电动汽车需要以完善的充电设备为前提,这就使得应用场景有所局限。在种种限制条件下,直接决定了纯电动汽车未来不能像燃油车一样走进中国的各个地区。即便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纯电动汽车也一定不会完全主导中国汽车市场。
以客观的角度评判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关系,其更多是一种技术路径上的竞技,而最终将留下谁,则取决于谁走的更快一些。但从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车市将继续呈现燃油和电动共存共生的发展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汽车产业需要多种技术路线融合发展
碳中和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但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不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在汽车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基于市场环境和应用场景中,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存在价值和规模作用都是不同的,更是无法替代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汽车产业是消费的顶梁柱,而传统汽车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促进汽车消费,既要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也要兼顾传统燃油汽车的有序发展。正如李稻葵所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还在追求多元化,还要诗和远方,还要驾车远行。无论在任何时候,我国的政策制定者还是尊重市场技术和百姓的意愿的,这就需要汽车技术走交融共生发展之路。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
徐长明在演讲中表示,油车和电车无须相互替代,电动车有电动车的优势,燃油车有燃油车的优势,两者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未来汽车市场一定是多种能源方式并存的,而新能源汽车和油车传统车是竞争关系,是共融的关系。
按照国家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的目标,至于具体的燃油车退市时间表,仍处于研究阶段中,这意味着国家对于燃油车退出的预期是相对保守的。
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对此,管清友的观点是让市场真正回归市场,让市场在配置当中起基础性作用。目前很多一二线消费者已接受购买、实用纯电动汽车,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汽车用户站队燃油车。事实上,汽车路线的发展,技术的升级都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而改变。当然车企也无需过度焦虑,无论是产能过剩还是销售模式,一切都按照行业趋势变化平稳发展。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
崔东树在现场沙龙活动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唱衰燃油车目前不太合适,而且从消费需求来看,实际上各类车型都有自己的使用场景。每个用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合理的选择。尤其是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的使用场景波动性比较大,长短途都有,燃油车才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中汽政研新能源汽车政策研究部总监周玮
“不论是燃油车还是纯电动汽车,在未来出行中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周玮提出,立足于汽车产业发展,燃油车的存在与推进是为了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前行,因此不能限制发展,让传统行业出现大起大落。行业应该推动传统内燃机行业与新能源汽车双方互相赋能,协同并进形成产业发展稳定格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燃油车和电动汽车并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消费经济的稳定前行,同时也有利于国家能源多元化实用,保证能源安全”。梅新育点明新能源车产业的兴起首先是为了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减少传统燃油车的石油使用量。但当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一定节点上,如果我们想要通过抑制传统汽车消费继续增强能源安全,就要付出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下降的代价,这是不可取的。
车企应该做出理性选择
当下燃油车是汽车消费的主流,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处在汽车能源动力颠覆性变革的过程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新技术、新产品,而传统汽车企业则需要站在纯电动汽车、燃油车、混动的十字路口上,做出准确的判断,接受并拥抱一系列的挑战。
本届论坛上,寰球汽车集团总编辑苏雨农邀请管清友、崔东树、周玮、梅新育就未来汽车技术路线展开了沙龙研讨。沙龙现场,各位专家直抒胸臆,表明了对未来汽车发展趋势的预判。专家们一致认为,对于未来汽车不能聚焦于某一技术路线,应当秉持开放包容多元的态度。
传统车企的电气化转型犹如?“大象转身”,当汽车动力面对新的选择时,车企的做法不只是“弃之”“择之”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两个选项中进行权衡,以稳定的方式完成两个选择之间的转换。
事实上,对于大众、丰田、通用等传统燃油车企而言,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初期并不能为车企创造利润,推出纯电动车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在产品更新的同时,传统车企在短期内可能还将面临来自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压力,这都需要传统车企进行燃油车与电动汽车的过渡。
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中,传统燃油车品牌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如果它们贸然“抽身”,不仅将对企业的自身经营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对于市场发展而言,势必会产生市场空缺。
传统车企要从燃油阶段平稳“抽身”,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需要传统车企在技术、产品、服务上进行了一系列布局,不断满足不同品类消费者的电动化出行需求。与此同时,它们还需对燃油车持续投资,持续推进燃油车的市场发展。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的终极目标,那在这之前,传统燃油车和电动汽车将在很长时期内处于共融共生的阶段。此时的内燃机态势不是无限衰败,而是要以其他形式焕发生机。多能源时代,需要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协同发展,更需要它们共同促进总体规模提升。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简报,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