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改装什么地方可以让声音改变!!

2.声浪是改装车的语言~听不同类型引擎的咆哮

车子改装发动机需要注意什么_汽车改装发动机声音

改装排气分为S鼓、街鼓、HKS型、M鼓。

1.S鼓:主要提升起步马力,声音低沉,比原车大。

2.街鼓:全面提升汽车的马力,声音方面街鼓可以做成跑车声音或者回压声音,

3.HKS型:直接提升中高转马力,声音像赛车一样,就像传说中听见声音后才见到车一样。做工与进口日本货可比美。

4.M鼓:可变回压鼓,人称奥地利狐狸头,尾鼓鼓身烤漆,十分高档。声音十分静,只比原车声音大一点,声音低沉。全面提升马力,是改装排气里的高档品。

扩展资料:

排气系统改装:

发动机做功后会排出废气,排气效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引擎效能的优劣。原车设计偏向于较小发动机声音,而影响排气的速度,降低了发动机效率。

在进气增加、燃烧完好的同时,排气效率亦需加强。现多改为直排,即改变排气系统的中、前段,去除消音器等净化装置,将排气全过程缩短,废气经过简单处理即排出,改良后车子加速会更迅捷。改装后的直排桶在加速时会有震耳的声浪释放,但共震不应过大,否则长时间驾驶车辆时会加剧驾驶员的疲劳和烦躁感。

参考资料:

汽车改装-百度百科

汽车改装什么地方可以让声音改变!!

如果发动机的噪音很大想要隔音,可以在发动机盖上加装隔音棉,这样可以有效隔绝一部分噪音。

发动机舱盖上的隔音棉虽说有着一定的隔音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其效果抱有太大的期望。而其更大的作用实则是为了避免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直接烘烤发动机舱盖,以保护发动机舱盖上的车漆免受损害。

噪音作为影响车辆行驶品质的头号敌人,它的存在不仅会拉低整车的行驶质感,同时还会影响驾驶员驾驶的专注度,从而对行车安全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正确操作

安装发动机舱防火墙处的隔音棉需要拆卸大量的机舱部件以及管路,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汽车理论知识支撑,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尽量前往专业的改装店铺进行操作,如果自己动手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

大部分噪音大的发动机都是缸内直喷发动机,很多缸内直喷发动机在运行时都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其实这是正常现象,这是高压油泵在工作的声音。发动机隔音一般是在发动机舱盖、发动机舱防火墙等部位加装隔音棉,用以吸收噪音产生的能量并使其转化成热能消散到大气之中。

声浪是改装车的语言~听不同类型引擎的咆哮

1、车辆外观:首先是车辆外观的改装,主要涉及包括更改车身颜色、车身贴膜等手段,而且车身应在更换颜色后的10天内到车管所办理变更手续,并重新拍摄行车本照片和更换行驶证,不过对于消防专用红(R03大红色)、行政执法车专用色(上白下蓝)以及工程抢险专用黄这三种颜色是不允许更换的。

2、保险杠:车辆前后保险杠存在很大的重要性,改装的话不能改变车辆的长度和宽度。

3、轮毂:改装车轮时需要注意轮毂的尺寸是不可以改变的,因为改变轮毂尺寸影响了汽车的动力和性能,属违法行为,相同尺寸下的轮毂是允许更换的。

4、底盘悬挂:底盘悬挂同样是常见的改装项目,严格上底盘改装是一些对车辆性能有很高要求的车主才会选择的项目,底盘刚性的增强对操控性能的提升有明显的表现,正常情况下加装底盘悬挂的改装是可以通过年审的;而悬挂的改装分为避震器换装、悬吊结构杆强化、车身刚性加强等部分,主要影响改装项目的也就避震器,尤其当整体车身降低后没有一套调教良好的避震悬挂作为支撑的话,车辆的驾乘舒适感就毫无存在感了。

5:、内饰:内饰方面的改装,理论上在不影响安全行车的情况下是可以改装的,但座椅是不允许私自拆卸或加装的,在车管所机动车登记的车辆结构特点是不能擅自更改的;另外较为常见的是改装车辆音响,目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是整体音响进行改装,音响的改装对于车辆的整体使用功能并没有影响,在允许范围内。

6:行李架:乘用车可以安装不能超过30cm高度的行李架。

7、踏板:乘用车可以加装不具备载货功能的脚踏板,但横向单侧不能超过车身外侧50mm,并且高度必须在两轮之间。

8、中网:乘用车改装进气格栅的话,要保留原厂的品牌表示,并且不能改变车辆的长度和宽度、从而造成车外突出物,也不能改百年原车的照明信号装置。

9、发动机:对于汽车心脏的发动机一般情况是不允许更换的,但出现已损坏或有质量问题是可以出示正规修车厂的证明及更换发动机的来源证明进行申请变更,需要注意的是发动机虽然可以换,但发动机型号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的。

声浪,可以说是一辆车最有特色的名片。各大厂商的工程师们也为了自家高性能车的声浪调校煞费苦心。调声浪和调避震调动力截然不同,声浪并不是有理有据的实物,而是见仁见智的感觉,不少厂商的声浪调校都邀请艺术家、音乐家参与工作。可以说一部车的艺术气息,基本都是在声浪中体现出来的!

什么声浪好听,什么声浪有韵味;为什么有些声浪高亢,有些声浪浑厚,有些声浪干涩?什么是回火声?为什么会有回火声?为什么日系车和HKS泄压阀是绝配,为什么同样是V8美国车听起来像煮开水,意大利车听起来像吹长号?为什么缸数越多声浪越好听?下面就跟大家细致的分享一波声浪里面的“大”学问。

既然现在是涡轮时代嘛,

涡轮增压发动机声浪,其中外泄式泄压阀加偏时点火是我最喜欢的声浪之一。回火的放炮声配合嘶嘶的气流声,特别拉力范儿有木有?

不少人都说涡轮声浪不纯粹,不通透,感觉声音都被限制住了。so,我们用外泄式泄压阀彻头彻尾的改变掉声浪的质感不说声音不通透吗?我们就不通透到极致,把它覆盖掉。外泄式泄压阀也分好多种声音质感,最常见的日系风格以HKS为代表的“嘶嘶”气流声泄压阀,还有美式肌肉车常用的“呲呲呲”这种震颤声,也就是自吸粉们嘲讽的“拉肚子时的窜稀声”。哈哈哈哈!!

关于偏时点火,也是涡轮声浪的特色,最早的偏时点火起源于WRC赛事,是一项用于解决涡轮迟滞的技术。工程师们从发动机空燃比变化时会产生回火现象得到启发,在车手给出收油指令后,短时关闭火花塞并增加喷油量改变空燃比,使得混合气体在排出气缸后被红热的排气芭蕉引燃爆炸,进而强行推动涡轮转动。工况如下图:

关于内泄式泄压阀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日常见的尾标带T的车基本都是内泄式,跟自然吸气声音区别不大,就是没自吸那么通透,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不过没发现转子声浪很难听吗?像不像吃坏肚子时放的那种,又连续又臭又长的屁。一般媒体老师们都形容转子声浪很独特,感觉确实很独特,像放屁一样独特,哈哈哈哈!

主角来了,自然吸气声浪集锦!

从V12到V10到V8在到本田的VTEC四缸机,V12声浪和直四声浪,声音差别何其巨大,开头说的声浪高亢,饱满有力,激昂V12像是吹号,越踩声线越高越有力量;而四缸机的声音只能用干涩和声嘶力竭来形容,转速一起来声线就不会有更大的变化,给人一种到达极限难以逾越的感觉,虽然爆VTEC时声线会突然拉高,但还是会感觉发动机是在声嘶力竭的喊叫,只是把嗓子喊劈了而已;而十二缸机即时到断油转速声浪都不会那么“惨烈”,感觉如果还能踩声线还会更高,如同气沉丹田美声唱腔一样,不愧是意大利车啊!

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声音的频率不同造成的。举例来讲四缸机让曲轴转动一圈需要点火两次,每次点两个缸,也就是说如果该四缸机以6000转的转速运行,每秒曲轴转动一百转,每秒点火两百次它的声音频率为200Hz,而十二缸机呢?同理可得大概是四缸机的三倍600Hz,发动机的声浪就是由连贯的爆鸣声组成的,那么频率越高当然声线也就越饱满咯!

关于回火声浪,也就是排气喷火,绝不是涡轮增压偏时点火的专利哦,里都看到了自吸也能,小排量四缸机也能,不过产生原因上是有区别的。

自吸发动机的回火时机和涡轮车一样,都是收油的瞬间,不过自吸车的回火往往只有“澎澎”的一两下,就匆忙地结束了,不像偏时点火会持续“很久”。这里就涉及到深刻的大道理了,偏时点火是为了对抗涡轮迟滞,而自吸回火是因为空燃比不合适造成的,空燃比为咋会不合适呢?这就要了解一下发动机的空燃比调节方式。汽车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处有一个叫氧气传感器的小家伙,这个东西用于实时监测排出气缸的废气中氧气的百分比,如果过高说明燃油不足,爆发不足;如果氧气含量过低,说明燃油过量,能源浪费。通过该传感器的监测发动机就能实时自动调节混合器中的空燃比,使缸内燃烧更加充分。

所以试想当你深踩油门节气门大开转速攀升,随之而来的是进气量增大,所以要增加喷油量以保证混合气中的燃油比例,进而得到更大的缸内压从而获得更大的扭矩用以提高转速,而一旦迅速收油就会导致节气门开度减小,空气吸入量减少而这时喷油量是来不及调节的(氧气传感器是监测尾气,故而会有延迟),从而导致混合气中燃油比例过大,缸内燃烧不充分,这种含有大量燃料的混合气遇到红热的排气歧管,发生爆燃,后面的就和偏时点火的结局一样了,喷火爆鸣,不过这些小动作会被氧气传感器监测到并迅速取措施通知发动机供油系统做出调节,减小喷油量迅速停止“放炮”状态。

关于美式肌肉车的声浪,一句话:毫无修饰的“煮开水声”!美式大排量发动机的特点和欧洲机器截然不同,欧洲和日本的发动机配气机构多为单顶置或双顶置凸轮轴,即高转速发动机,而美式V8多用顶杆气门,不能承受很高的转速,所以美式V8更加注重低扭,没有那么高的断油转速,最多让你踩到五六千转。所以美式发动机的声线也不是特别饱满。但它的低扭极强是有原因的,因为喷油量大,节气门开度也很大,每次点火释放的声音响度也就更高,造就出了美式V8独特的极具力量感的声浪!

还有另一个方面,美式车注重低扭,多用机械增压,举例来讲,最常用的机械增压形式:Roots机增,它是一个类似于空气压缩机的结构,其工作时就会产生类似于机车发动机般的高频噪声,无形中又提高了其声浪的响度水平。

粗狂的美国人也很少对声浪这种偏文艺范儿的东西上心,基本不会下功夫调教,都是保留原貌,这也就造就了这种美式“粗糙”的声浪调校!独特,粗狂,也很简单有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